擬紅花野牽牛Ipomoea
leucantha Jacq. 旋花科
        近年於臺灣中部低海拔農田或荒野地發現一歸化植物,經資料比對為分布於美國東南部、墨西哥、菲律賓、夏威夷、哥倫比亞、委內瑞拉等地的擬紅花野牽牛 (Ipomoea leucantha Jacq.)。
        擬紅花野牽牛
(Ipomoea leucantha Jacq.)之主要特徵:1.全株主莖纏繞右旋,葉全緣,偶3裂。2.花冠直徑約1.5–2.0 cm。3.花序繖房狀聚繖花序。4.花萼披針形,邊緣具有纖毛。5.雄蕊5枚,不突出花冠。6.種子光滑,長約4 mm。7.柱頭2裂,子房具短柔毛。8.蒴果亞球形,直徑約7 mm。
  | 
| 擬紅花野牽牛-原產中南美洲,晚近在本島低海拔地區歸化自生。(攝於蘆洲溪洲公園)。 | 
  | 
| 纏繞性藤本,植株型態與紅花野牽牛相同。 | 
  | 
| 莖具纏繞性,右旋。 | 
  | 
| 葉全緣至3淺裂。 | 
  | 
| 葉3淺裂者有之。 | 
  | 
| 心形全緣葉亦可見。 | 
  | 
| 掌狀脈。 | 
  | 
| 聚繖花序腋生。 | 
  | 
| 花序柄甚長。 | 
  | 
| 花萼裂片披針形,具長尾尖。被緣毛。 | 
  | 
| 花徑較紅花野牽牛大。雄蕊5;柱頭2裂。盛花期在夏秋之際。 | 
  | 
| 10-11月間可見成熟果。 | 
  | 
| 與紅花野牽牛相較,本種蒴果相對光滑。 | 
  | 
| 果序與宿存花萼-具尾尖。 | 
  | 
| 種子褐色,表面光滑。 | 
  | 
| 種子-右邊擬紅花野牽牛-褐色,光滑無斑蚊。左邊紅花野牽牛,咖啡色,具斑紋。 | 
        全島低海拔皆有分布。
擬紅花野牽牛與紅花野牽牛未開花或結果時不易區分。
區別如下:
●紅花野牽牛((Ipomoea triloba)
萼片長6–7 mm,外側萼片為橢圓形至長橢圓形,先端銳形,被毛,種子具有斑紋。
○擬紅花野牽牛(Ipomoea leucantha)
萼片長10–11 mm,外側萼片為漸尖披針形,先端漸尖或尾狀,光滑,種子無斑紋。
  | 
| 若不開花,紅花野牽牛很難跟擬紅花野牽牛作區隔。 | 
  | 
| 紅花野牽牛-花相對較小。 | 
  | 
| 花序總梗較短。 | 
  | 
| 花萼裂片為較短的橢圓形而非披針形,與擬紅花野牽牛相較,本種毛被多。 | 
  | 
| 萼片先端銳尖,不見長尾狀。 | 
  | 
| 蒴果毛被多;柱頭呈乳突狀, | 
  | 
| 萼片毛被相對較密。 | 
  | 
| 蒴果上的毛密又長。 | 
  | 
| 種子暗褐色(咖啡色)夾雜淡褐色斑紋。明顯與擬紅花野牽牛種子的色澤不同。 | 
 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