吊皮栲 (大葉苦櫧) Castanopsis kawakamii 殼斗科
吊皮栲-舊稱大葉苦櫧。為了統一栲屬植物的種名,捨舊名不用。
吊皮栲。常綠中、小喬木。小枝無毛。葉卵形、卵狀披針形或長卵形,先端漸尖至尾狀,基部鈍至圓形,全緣或近頂端淺齒緣,下表面光滑。殼斗密被刺,刺直銳,多根簇生。花期3-4月,果次年8-10月成熟。
吊皮栲-舊稱大葉苦櫧、川上氏櫧。常綠中喬木,常見於南投、台中等中部山區,南部壽卡、李龍山亦有分布。 |
老樹幹常見樹皮整塊剝落痕跡,故有吊(掉)皮之稱。 |
葉兩列互生,新葉常呈紅褐色。 |
今年生的新枝呈紅褐色,無毛,密生皮孔。 |
葉卵形、卵狀披針形或長卵形,先端漸尖至尾狀,基部鈍至圓形,全緣或近頂端淺近鋸齒緣。 |
下表面灰綠色,側脈約9對。 |
殼斗密被刺,刺直銳,多根簇生。 |
台灣主要分布於中部地區海拔300-2000公尺 山區。東卯山、八仙山及惠蓀林場可見。
吊皮栲:1.幹皮之剝落形態特殊,生立木頗易鑑識,乃有「吊皮栲」之稱。2.葉基較毛刺栲圓。3.葉基鈍至圓,全緣或近頂端疏淺鋸齒緣。4.殼斗之刺密生,幾不見殼斗面,刺直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