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1月11日 星期五

蘭嶼烏心石


蘭嶼烏心石 Michelia compressa var. lanyuensis 木蘭科


    在台灣,木蘭科算是迷你小科,植物誌僅臚列木蘭與烏心石兩屬共兩種。(含笑及玉蘭花雖也是木蘭科,因屬園藝栽培種,並未列入。) 晚近有分類學者在烏心石一屬中增列蘭嶼烏心石一種。(台灣植物誌至今仍定位一尊-以烏心石-拉丁學名M. compressa 概括之 )。分類學的歧見非局外人所能了解,姑不論之。但就版主觀察,台灣所見的烏心石的確有兩種不同型態。在此將昨日所貼物種稱之為烏心石(M. compressa var. formosana);今日這一變種定為蘭嶼烏心石。


蘭嶼烏心石在低海拔闊葉林中可見,產地不侷限於蘭嶼地區。

高大喬木。外觀看來比台灣烏心石更粗壯。

葉互生,厚革質,先端圓鈍或驟凸後漸尖。閉鎖脈。

花單生於一年生小枝葉腋。

通常先長葉芽後生花苞,花後留下一節葉芽痕跡。佛焰苞被毛,花開後掉落。

花被片9-13枚,3-4輪。

花被片多輪,從外至內,由大變小。

雄蕊多數;心皮多數。

雄蕊早落。

雌花具柄。

花被片掉落-心皮逐漸發育。

蓇葖果慢慢成形。

蓇葖果。


每個蓇葖果含種子1-2粒。

    (台灣)烏心石與蘭嶼烏心石比較:基本上,兩者均屬喬木型。但葉形上有明顯差異:烏心石,葉薄革質或革質,披針形至長橢圓形,葉子長寬比率(3-4):1;蘭嶼烏心石,葉厚革質,先端圓鈍或驟凸到漸尖,長寬比率為2:1花形、花色方面:蘭嶼烏心石花形較大,花近乳黃色,先長葉芽再生花苞,果梗下有一道明顯葉芽痕跡;烏心石,白色,花朵直接由小枝腋下長出,無葉芽環狀痕跡。

蘭嶼烏心石(右)及烏心石(左)之葉形與花形比較。

兩種烏心石花型比較-左(蘭嶼烏心石);右(台灣烏心石)。

    蘭嶼烏心石(左)花形較大,顏色乳黃,花柄前多出一節葉芽的環節。烏心石(右)-花色白,花形較小,無葉芽遺跡。(花色常隨成熟度變化,鑑別度較差。)

    蘭嶼烏心石雖以「蘭嶼」命名,島內低海拔山區常見。目前亦是花期。

    2023-12-05重新編輯。


2 則留言: